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正文

《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再创新篇章

01       《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圆满落幕  


3月18日,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同安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联合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北航天汇孵化器、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作为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首场配套活动,旨在借助医工谷这一医工交叉创新平台,携手厦门千亿规模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共同打造医疗产业创新服务新型合作平台,为我国医疗产业变革添砖加瓦。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出席了此次论坛并现场致辞。孔曙光局长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来探索出厦门医工交叉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推动临床问题和产业需求的切实结合,同时也为北京、厦门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创业生态的相互交流搭建一个创新平台。

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现场致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为大会致辞。

李军理事长表示,“‘医工谷’经过三届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医工交叉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肩负积极探索医工交叉发展,以推动临床问题和产业需求的结合为使命,已成为聚焦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对话平台。”

宋纯理副院长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知名医院及投资等领域的专家,是智慧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迎来医学科技和医工结合更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来自北京、厦门、上海等地高校院所、重点医院及科研机构的的20多位医工交叉领域知名专家齐聚厦门科学城,共同围绕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等话题展开讨论,为医工交叉领域创新创业出言献策。

会议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院办主任、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组织委员会主席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出席此次会议。

此次参会的其他行业专家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主任李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瑞君,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刚,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方宁,华侨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厦门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挂职)刘源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以及北京纳通科技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董骧等。

到场的其他医院专家包括: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兼创伤骨科主任许硕贵,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院长龚启勇,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执行院长何伟玲,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海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学勤,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黄秀敏,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行政副主任,福州眼科医院副院长董诺,厦门海峡医疗美容整形外科院长刘歆,以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王乐韵等。

作为“2023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及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杰出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主持了此次论坛。


02   两地联动 共建医工交叉创新新篇章   

本届论坛的第一个报告环节,厦门市科学技术局社会科学处处长庄如真首先向到场专家介绍了“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庄如真处长表示,“创新医疗器械和生物治疗前沿技术是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之一,希望通过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来带动整体生物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创建生物经济先导区。”

在揭牌仪式环节,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与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上台揭牌,中关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厦门工作站正式落地。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同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洪靖超上台见证。工作站未来将在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以及新的人工智能的治疗方法等方面,有更为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携手打造创新生态。

本届论坛,由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中关村智友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3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报告得到了王豫老师、樊瑜波院长、王田苗教授、姜雪主任及专家们的支持,并由王田苗代表论坛和组委会,现场发布了该报告,并从医工交叉行业背景、健康与医疗器械发展态势及我国目前医工交叉资源等方向,对新时期医工交叉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解读。

本次“2023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包括:

01 医工交叉助力病毒检测与疫苗研发

02 自主操作手术机器人与微纳靶向诊疗机器人

03 医工创新加速合成生物学发展

04 人工器官

05 脑机接口

06 ChatGPT与数字疗法

07 AI、大数据辅助药物研发

08 柔性生物传感器

09 创新医学影像

10 中医药标准化、穴位机理研究


03   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医工交叉走向深水区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发表了题为《力-材料-细胞组织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的主旨报告。作为会议主席及知名院校专家,樊瑜波院长首先强调了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并详细就如何从力、细胞/组织、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拓展到材料结构、功能设计与力学性能、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而提出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和评测技术创新思路,以及力学生物学研究指导康复技术和康复辅具创新的方法,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经历与成果。

同样是在主旨报告环节,会议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院办主任、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以《临床医院创新转化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北医三院在医工结合与跨学科合作方面的经验。姜雪主任表示,“新时期全人类都在面临巨大的健康挑战,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医疗健康市场显现巨大空间,而医疗机构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集合地,医院创新转化面临巨大的战略机遇期。医院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自身在临床领域的巨大优势,探究新的科技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作为厦门专科医院专家代表,会议主席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则聚焦新材料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应用,以《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心血管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享了自己的创新经验。王焱院长表示,“引领自主研发是惠及百姓健康民生的基础,现在是器械研发的春天,很多创新最初都是从临床去思考得来的,以新型材料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等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为例,借助相关技术研发的结构心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未来会比人做手术还要精准。因此,专科医院应当思考如何发挥自己在临床领域的巨大经验优势。”

而作为厦门院校科技创新领域的杰出代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方宁则结合厦门大学在智能仪器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历史经验,就《分子医学仪器设备》发表主旨报告。方宁教授表示,“通过此次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的深入交流,深感振奋人心且任重道远。”结合自己在分子医学与光学成像领域的创新经验,方宁教授深入分享了化学传统与理工结合的创新方式与方法。

当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对我们整个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研发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瑞君博士主持的圆桌环节中,来自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刚、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王乐韵、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北京纳通科技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董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围绕“破局”,共同探讨医工交叉成果到底该如何转化,痛点与难点都是什么,如何解决等等。

刘刚院长表示:“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视野,比如说我自己更多心思和关注点还是在科学前沿或者是实验室,很难走后面产业化这一块,我们在交流或者沟通上可能也会存在一些看的角度不同,这样的话也会错失一些机会。”


在谈及孵化器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时,李军总表示:“产业资源在医工里面是对医院,在其他硬科技的企业里面我们是对市场,如何去打出你的市场,打出你的应用,应用场景在什么地方,我们孵化器可能更多的责任在这一块,帮助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谈到如何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能够有创新力的项目时,王乐韵表示;“首先我认为创新分两类,一类是理论创新,这种可能是突破人类认知,第二类是具有产业价值,能够服务人类健康。这两个部分密不可分。如果能够把临床上的需求和临床上的样本应用到现代科学研究里面,可能会对成果转化和理论转化有很大的帮助。

王豫老师则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认为“深度医工交叉的团队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知名的医学专家都很忙,都有很多社会身份,没有太多时间投入到一个项目的研发中去。但如果没有临床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是做不出真正创新的医疗器械的。我们很幸运早年就参与医工交叉的手术机器人研发,这么多年积累了医工交叉的经验,也很庆幸遇到了能深度参与研发的临床专家。这支持我们一步一步从方案的论证到样机搭建,从产品检测,标本实验,到注册临床试验,到今天快要拿证,五年时间,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

谈及站在大企业的角度怎么参与到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董骧总表示:“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是不是能补充产品线;其次非常注重人和团队在整个产品化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的技术本身的价值。”

张瑞君博士表示:“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一个创业的项目真正走向市场,首先创业团队在理念上的突破,做还是不做,是做个生意还是做事业,该怎么做的问题;其次,对于初次创业者需要孵化的过程,如帮助创业者进行进行战略规划、股权设计,以及产品路线的讨论等;同时创新创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认可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方式给创业企业提供资金,这样创业的种子从发芽到慢慢长大,通过不断发展和融资,成为独角兽,并为市场提供产品,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04     行业新势力崭露头角 医工创新未来可期   


作为此次论坛的压轴环节,来自北京、厦门、上海、深圳等地的行业新势力项目轮番登台,向在场的上百位嘉宾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此次参与分享的项目包括:

  • 光声生物医学影像系统

  • 3D打印高精度类毛细血管生物反应器

  • 孤独症谱系障碍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 肿瘤甲基化早筛

  • 微流控与生物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 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开发和临床应用

  • 肝癌介入栓塞内照射治疗践行者

  • ICG基肿瘤诊疗一体化制剂

  • 基于自发拉曼光谱技术的无损无标记单细胞检测工具平台

  • 基于自监督学习的病理图像染色自适应

  • 极分析-多组学队列数据库加速临床研究

  • 结构心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

  • 心脏再生医学的临床研究转化    

面对行业新势力创业项目的精彩宣讲,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现场进行了点评。王田苗教授表示,“这些行业新势力项目聚焦前沿科技创新,质量非常高,非常适合厦门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这次在年轻创业者身上看到了阳光与自信,看到了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看出,我国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基础正在逐渐增强,医工创新未来可期!